斯坦福研究:改变一位老师的心态可以改变孩子对整个世界的体验

叶岚  2018-01-03 09:17:11  点击:49202

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是指学生对在学校环境中被他人 ( 老师和同学 ) 接受、尊重、包容和鼓励,并感到自己是学校生活和活动中重要的一分子的感觉。以往已有不少研究证明了学校归属感对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正面功效,但最近斯坦福开展的一项研究则揭示了其中更复杂的机制。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7年12月刊,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学校归属感来自何处?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 哈罗德 •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将人的需求分成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低级需求得到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求。要想达到自我实现(在此理解为学业成就),学校归属感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次从 2016 年开始实施的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来自教师的尊重是学生产生学校归属感的最重要的来源。学生越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就会越喜欢学习;教师越信任学生,他们的违纪行为就越少。

在访谈中,学生们表示,尊重是“对你的人性的基本认可”。对此,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杰森 •A. 奥科诺夫(Jason A. Okonofua)给教师提供的建议是:“尊重包括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不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对学生说话、不让学生在同龄人面前尴尬、表现出对他们看法的兴趣。”因为大量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表明,他们不会尊重那些以蔑视或惩罚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老师,并且,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他们更有可能做出违纪行为。

2016 年奥科诺夫在 2000 所中学进行的研究为此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研究中,奥科诺夫在学年末,让实验组的教师参加移情训练(empathy training),对照组的教师不参加移情训练。跟踪至第二 学年发现,实验组的教师勒令停学的学生数只有对照组教师勒令停学学生数的一半。这项实验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黑人和拉丁裔男生。 在过去一年中,他们至少被勒令停学了一次。

在随后几个月的跟踪调查中,这些曾被停学的男生更有可能报告说,如果老师参与了移情训练,就会更加尊重和信任他 们,而受到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专注于学习,产生对学习的积极信念和情感,从而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减少问题行为。正如奥科诺夫说的那样, “改变一位老师的心态可以改变孩子对整个世界的体验”

什么因素会降低学校归属感?

2017 年 2 月,得克萨斯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共同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当学生认为学校是不公平的地方时,他们就会对学校失去信任。而这种信任的丧失降低了他们日后对校园活动的参与度。那些因种族而遭受不公正和差别待遇的学生可能还会以反抗和违纪行为作出回应。

在学校,当教师对学生抱有刻板印象时,会增加对学生的惩罚频率,加强惩罚的力度。在过去的研究中,奥科诺夫及其同事发现,教师对小的行为问题的回应更有可能调用关于学生肤色的刻板印象。“对于第一次违规,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很少体现种族差别,” 奥科诺夫说,“但是,如果此后,学生再次发生类似的、较小的不良行为,教师就会感觉到困扰和烦躁。如果学生有一个听起来像黑人的名字,教师很可能将其视为“‘捣乱者’ (troublemaker)。”此外,大多数白人和女教师更有可能会采用一个严重的惩罚措施,例如停学。 

学校对某些行为问题的严惩可能会导致当事的学生进一步脱离学校,促成不良行为的螺旋式上升进而导致不良后果。例如,这些学生进入大学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从这个研究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缺乏信任与其随后的高违纪率和入读四年制大学的可能性低相关联。也就是说,学校归属感水平高的学生更可能完成学业、继续深造,而学校归属感水平低的学生则更可能出现违纪行为、中途辍学,等等。 

学校归属感如何影响学业专注度?

学生能否从学校和同龄人那里获得归属感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动机、学业投入度,最终体现在学业成绩的差距上。

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和主流学生相比,在学校里占人数比例较小或从属于较小团体的学生,可能会对失败或来自教师的批评作出不同的回应。这些“亚 群体”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低,更有可能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同龄人。对此,学校应鼓励教师成为“热情要求者”(warm demanders),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如何从失败中汲取养分;让教师对学生抱有高期望,并激发他们的潜力,以此来抵消这些体验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一个和学生学校归属感相关的系列实验中,斯坦福大学专注于教育组织研 究的杰弗里 • 科恩(Geoffrey Cohen)发现,仅仅在学生的论文作业后附上一张简短的、鼓励性的字条就能改变学生对教师批评的看法。添加一个字条——“我给你这些评论,是因为我有高标准,我知道你可以达到”,就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改写这篇论文的意愿。实验前后,白人学生中愿意改写论文的学生比例从 62% 上升至 87%,在黑人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从 17% 上 升至 71%。 

然而,科恩也表示,这样的研究结果 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说明我们之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科恩说:“这不是给孩子一张纸条, 而是灌输一种文化,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当受到老师支持和鼓励时,学生更有可能产生较高水平的归属感,增强学习动机及学习投入,进而提高学业成绩; 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焦虑等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文化失配” 如何影响学生?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可能来自学生和学校文化上的相融合。在美国,一般来说,工人阶层更强调相互依赖,而大学,尤其是其中的私立大学,则更强调个人奋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所以,当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进入到强调个人奋斗的大学时,可能会产生文化上的错配(cultural mismatch),从而降低他们学校文化上的归属感,继而降低了学业成就。

2012 年,在一 项名为“看不见的劣势:美国大学对独立的关注是如何逐渐削弱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的” (Unseen disadvantage: How American universities' focus on independence undermines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 f f i r s t - g e n e r a t i o n c o l l e g e students)的研究中,来自西北大学、华盛 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美国大学里迎来了越来越多的父母没有四年制大学学历的第一代大学生。跟踪研究表明,这些学生与那些父母至少有一人持有四年制大学学历的学生相比,学业表现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据此,研究人员提出了“文化失配”假说,并将其假定为社会阶层成就差距的一个重要来源。

具体验证过程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先检验了第一代大学生学业表现不佳原因的假设,假设他们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该阶级相互依赖的文化与大学里第二代、第三代大学生家庭秉承的中产阶级家庭以及大多数大学所奉行的独立性文化的不匹配。

首先,评估大学奉行的文化,根据对全美大学管理者的大样本抽样调查的结 果,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都奉行独立的文化。其次,验证假设的文化失配。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长期跟踪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对独立性的关注(为我自己而学习)与第一代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相互依赖的文化(为我的家族而学习)并不匹配,而这种文化错配往往与较低成绩呈现出相关性。最后,研究人员还分别选取了一所偏重独立文化的私立大学和一所偏重相互依赖文化的公立大学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私立大学的独立性文化中, 第一代大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因为他们的奋斗目标原本是为了家族和集体,而且,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也更低,这些因素协同作用,极大地削弱了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业表现。

相反,在代表相互依赖(即作为社区的一 部分)的大学,第一代大学生继续维持着旺盛的学习动机,并且对学校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也较强,他们和其他大学生没有出现学业差距。而在对来自工人阶层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进行了强调社区 / 团体价值的培训后,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了,学习动机也增强了,学业表现也更好了。由此可见,学校归属感作为中间变量介导了文化错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负面影响。


编辑:叶岚  来源:本站原创
原文地址:http://www.njnhsx.net/view/?id=6649
打印时间:2024-04-20 07:46:25